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国家旅游局局长专访:旅游法将尽快报人大审议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19日10:32  财经国家周刊

  对话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

  从“旅游事业”到“旅游产业”,再到“战略性支柱产业”,中国旅游正在经历一场嬗变。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文丽 张庆源 特约记者 裴钰

  旅游业正迈入新的起点,即国务院文件中第一次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从以往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到要为国家谋划战略性支点;从“旅游事业”到“旅游产业”到“战略性支柱产业”,中国旅游正在经历一场嬗变。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邵琪伟认为可能需要10年左右或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

  如何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是中国旅游业面临的崭新命题。邵琪伟认为,根本的路径在于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依托信息科技把旅游业转型发展为现代服务业。

  7年国家旅游局长生涯,以及此前7年在旅游大省云南分管旅游的经历,让邵琪伟感到,要办好旅游绝不仅仅是一个加大投入、促进宣传的单向课题,而是要做诸多的统筹考量。

  需要10年或更长时间

  《财经国家周刊》:“十二五”期间,我们国家将经历一场转型,国务院2009年41号文件已经确立了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崭新地位,您认为应该如何理解“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内旅游业的作用和角色?

  邵琪伟: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目前正进入到了一个黄金发展期,之所以有如此格局,前提是国家改革开放、前提是经济快速发展,前提是老百姓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其中一部分国民达到了中等以上收入水平。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因为旅游行业的努力,更是我们整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反映。我手上有一组大数字,预测到2020年,中国国内旅游将超过50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将达到4.5万亿元,2011年已经是26亿人次了。按照现在我们基础设施的发展,比如通达性和接待能力的改善,老百姓出游能力的提高和旅游意识的不断增强,旅游产业在现在的基础上还将快速发展。因此我们有一个表述,叫中国旅游进入到了“大众化、产业化”的发展阶段,这两个特点可以让大家了解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

  “大众化”就是全民旅游,旅游“走入寻常百姓家”,才有国务院批准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而“产业化”就是要为大众提供更多的旅游消费产品和消费服务,在规模庞大、形式多样的旅游消费拉动下,才能形成一个大的产业。所谓战略性支柱产业是一个经济学的表述,这一产业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间占有相当的比重,产生相当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当然现在还没达到,只是描述了一个目标。

  在中国所有的服务业里面,国务院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的不多。我们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觉得要非常认真探索、思考和实践,这个目标写到国务院文件上不容易,我们要实现它更不容易。

  实践证明,旅游业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对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旅游业的经济拉动作用明显而突出。一是拉动经济增长。据测算,我国旅游业增加值已占到GDP的4%以上,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超过110个(其中29个部门和行业是高度相关联的),旅游业发展带动了社会投资,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据统计,旅游业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二是促进了社会消费。2010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达到12579.8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9.4%。三是促进了社会就业。“十一五”时期新增旅游直接就业约30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约1700万人。目前,我国旅游直接从业人数已超过1350万人,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数约8000万人。

  同时,旅游业对相关行业和产业部门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旅游可促进先进文化传播。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旅游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成为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渠道,旅游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如红色旅游已经成为国民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旅游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2010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农民旅游收入1200多亿元。旅游还促进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仅广东旅游扶贫项目直接解决就业12.6万人,间接带动30万人就业;贵州有42万人通过旅游脱贫。旅游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旅游增强了人民群众生态保护意识,一些荒山、荒地、荒坡、沙漠、盐碱地、资源枯竭矿山等通过发展旅游业得到综合利用。旅游为我国整体外交大局和对港澳台工作做出了贡献。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外交活动中最活跃、争议最少、效果最好的途径之一。两岸四地旅游合作不断深化,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为密切两岸人民感情,增加台湾同胞福祉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财经国家周刊》:您认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是个怎样的过程?另外,达到这个发展目标,您认为将经过多少年的发展?

  邵琪伟:国际上一般认为一个产业的增加值占到GDP的5%以上,就是支柱产业,占到8%以上就是战略性支柱产业。国务院提出这个目标后,我们经过反复的研究探索,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基本思路,即推动旅游业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旅游业与第二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推动旅游业与第三产业主要与文化、金融、交通、商务、医疗、体育、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这一思路,不管是各级党委政府,还是其他国家,包括世界旅游组织都较为认可。

  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我们与农业、林业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制定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标准,组织乡村旅游示范点评选,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全国已有5.3万个村庄开展乡村旅游,农家乐超过150万家,休闲农业园区1.8万个,使1500万左右农民受益。可能与我相当长时间在农村、在边疆工作有一定关系,我对农村的情况比较关心。因为中国还有一半多人是农民,在中国内地这块土地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旅游资源在农村、在山区、在边疆少数地区。对于农民手里一部分产品来说,农民拿到集市上去卖需要诸多成本,导致利润变薄。现在我们搞了乡村旅游之后,城里的居民到农民家里去吃去住去购物,这些成本都没有了。只要服务好,同样的产品加价20%左右消费者是没有意见的。比如一只鸡平常卖15元钱,煮熟加工之后可以卖到30元钱,农民的收入就明显增加。整个旅游过程可以促进农村,特别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

  在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方面,我们过去在这一方面重视不够,提出要搞战略性支柱产业之后,我们进行了系统研究。我理解旅游装备制造业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大型装备制造业。比如海洋邮轮,现在世界上最大的邮轮排水量达到23万吨,这其中包含大量的高新技术。还有江轮,现在长江里就在造新的江轮,重庆就要造10艘比较先进的。目前上海、山东、天津、海南、广东、福建、辽宁等地加快培育邮轮经济,推进游轮游艇制造和邮轮母港建设。真正搞邮轮经济绝对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从设计开始一直到应用,将来的维修到港口建设、码头建设、游客疏散。现在国内的多数港口都是提供泊位,真正的母港是提供一整套配套设施,我曾经在意大利考察过一次,那里有一天停了11艘邮轮,有2万多人,在两个小时之内就全部疏散完毕,这就对我们的出入境管理和服务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与我们的服务业也是紧密相连的。第二就是各种旅游用品,这其中有很多需要我们去研发的,比如防御防寒、抗高原反应、防紫外线的设备、高尔夫用具、滑雪用具、潜水装备等等。比如可以设计生产相对薄的保暖衣服,零下20度都没问题,到高原旅游还希望有抗高原反应的药品。满足游客各种各样的需要,背后都可以形成一条产业链。三是旅游纪念品,我们知道很多东西国外比国内便宜,好的品牌不少,现在出境游的游客购物消费占了很大比例。从国内来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生产是需要我们向国外借鉴和学习的。现在许多旅游城市提供不了必购旅游商品。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关于 旅游法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